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但“绿水青山”不会平白无故地变成“金山银山”。基于生态保护的绿色发展,才是需要去探索的转换路径。十多年来,浙江台州黄岩用实践交出了一份直面难题、勇于尝试的答卷。
“输血”“造血” 点亮共富灯
发展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因地制宜的厚积薄发。2012年,基于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的考量,黄岩牵手同济大学,在西部山区屿头乡沙滩村、宁溪镇乌岩头村开启了不一样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。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,而是在修旧如旧,保留农耕文明乡愁可觅的基础上,规划布局新的功能空间,为古村落“复活”铺路。
沙滩村老街 李铭珅 摄
2018年,国内首家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——同济·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在这里揭牌,一批又一批培训班的学员走进黄岩,聚集的人气带动了村落的发展,沙滩老街上的馒头全国飘香;课程串联起黄岩蜜橘、宁溪糟烧、古法红糖等特色体验实践点位,将文化、旅游、产业融为一体,为黄岩西部山区打开了一扇“迎客”大门,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。
“输血”的同时也要“造血”。如何在不触碰生态底线的基础上,让村民增收?关于“共富”的探索和实践,黄岩一直“在路上”。
地处黄岩西部的长潭水库是台州主城区300万人口的饮用水源,库区四周高山连绵,生态环境十分优越。宁溪镇位于长潭水库上游,因为长潭水库水源保护,当地产业发展长期受限,农村留守人群缺少增收渠道。按照区里“实施全域协作,推进共同富裕”的行动方针,宁溪镇率先探索建立“政府+村集体+企业”的合作模式。
长潭水库 李铭珅 摄
经多次对接,2021年,浙江希乐工贸杯盖的组装生产线顺利在岭根开张,宁溪镇首家“共富工坊”成立,这也是浙江省首家“共富工坊”,因为橘乡的原因,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,叫“小橘灯”。接下来的近一年半时间里,在宁溪这个有着手工花灯制作传统的山区小镇,22家“共富工坊”相继“亮灯”。
宁溪岭根村小橘灯暖心工坊 宁溪镇供图
一盏“小橘灯”,照亮了黄岩西部山区居民的共富路,更为浙江打造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提供了黄岩样本。据统计,浙江省已累计建成定向招工式“共富工坊”2197家,创造就业岗位15.6万个,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.9万人、低收入农户1.4万人,人均月增收超过2300元。
疏通“经络” 织密共富网
好山好水不应该困住发展的脚步,而应该成为发展的底气。作为浙江共富工作优秀示范县,黄岩不断深挖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,借助“共富菜篮子”“共富特派员”等城乡联动的创新载体,激活这一方山水的富民潜力。
一早,黄岩城区小东门路的“长潭湖”生态农产品旗舰店门口,山区好物专场展销会热闹开场。富山黄牛肉、上垟大米、宁溪豆腐、茅畲藏香猪……装载着来自黄岩西部六乡一镇82村当季特色农产品的“菜篮子”,吸引了大批市民争相选购,许多摊位不停补货。
长潭湖生态产品旗舰店的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 陈建立 摄
山区的农产品品质好,大家都知道,但山区的优质农产品因规模小、分布散,缺乏品牌与标准化包装,难以实现价值最大化。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,黄岩全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。今年年初,“生态共富”纳入黄岩重点布局,长潭湖“共富菜篮子”工程应运而生。
黄岩城发集团与西部六乡一镇82个村合资成立长潭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,整合近百种西部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化销售。统一品控标准、统一VI系统设计、完善冷链配套、全过程可追溯……“标准化”运营让黄岩西部的“散装山货”成为“品牌商品”,握指成拳,以“长潭湖”之名走向市场。
针对大山深处低收入农户卖菜难、偏僻基地销售不畅等痛点,首批281名由党员干部、村干部和农技人员组成的“共富特派员”队伍,就像“毛细血管”般深入田间地头,精准对接农户与市场需求,疏通“经络”,织密共富网。
“共富菜篮子”有品质保证的特色农产品很快便得到了当地市场的认可,与当地酒店、餐馆、食堂等开展深度合作,日均营业额稳定突破3万元,年底力争带动山区六乡一镇农户增收近1000万元。
共富菜篮子长潭湖市集 陈建立 摄
在这个全链条的共富生态体系中,村集体和低收入农户“租金+股金+薪金”的利益联结机制,让农户除了售卖农产品获得收益外,还能以土地入股拿租金、产业分红得股金、基地务工挣薪金等方式,多渠道增加收入,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。同时,共富公司的部分分红收益将用于反哺低收入农户。
莫说青山多障碍。如今,黄岩正实施“共富工坊、共富公司、共富园区、共富家园、共富结对、共富特派员”六大共富行动,以绿水青山为“底”,重构山乡发展股票配资公司倍杠杆,绘就共富新景。
中粤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